中國造不出筆尖鋼
?太鋼集團破解李克強問過的這道難題
作者: 來源: 日期:2017/1/10 22:36:56
主持人導語:中國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
,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
,包括圓珠筆上的筆尖鋼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
,太鋼集團終于啃下了自主生產筆尖鋼這塊硬骨頭
。
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制筆公司之一,寧波貝發(fā)筆業(yè)
,在貝發(fā)的生產線上
,每年有30億支圓珠筆下線,這個數(shù)字放大到全國是380億支
。做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
,光鮮數(shù)字的背后,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
。
寧波貝發(fā)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:一般說的筆尖鋼
,筆的這個部分,俗稱就是筆頭
,原先的筆頭不銹鋼材料
,都是從日本進來的,不僅是國內
,國外的制筆的材料
,不銹鋼材料,也是日本的。
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
。目前
,碳化鎢球珠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,還大量出口
,但直徑僅有2.3毫米的球座體,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原材料
,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
、日本等國家手中。
中國每年要生產380億支筆
,需要用每噸12萬元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尖的鋼材
。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制造大國來說,我們可以造出高鐵
、大飛機
,怎么就造不出一個小小的筆尖鋼呢?同樣的發(fā)問來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。
這是一種來自瑞士公司的筆頭一體化生產設備
,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
,需要二十多道工序,筆頭里面有5條引導墨水的溝槽
,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(shù)量級
。
寧波貝發(fā)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:筆頭的關鍵部位比如說碗口,它的尺寸精度要求在兩個微米
,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0.4微米
。
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,厚度僅有0.3到0.4毫米
。極高的加工精度
,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,既要容易切削
,加工時還不能開裂
,小小筆尖考驗著中國制造,也考驗著中國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太鋼
。
為了給數(shù)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
,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這一重點項目的攻關,太鋼當時就已經參與其中
。
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:我們對各個行業(yè)新材料新產品
,有一種敏感性,就是能發(fā)現(xiàn)一些行業(yè)對新材料的需求
,引領這個行業(yè)的新材料的應用
。
王輝綿,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,26年在國內一流技術研發(fā)團隊的工作經歷
,讓他底氣十足
。然而,筆尖鋼的研發(fā)卻是個難題
,鋼材要制造筆頭
,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,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
。微量元素配比的細微變化
,都會影響著鋼材質量,這個配比找不到
,中國的制筆行業(yè)永遠都需要進口筆尖鋼
。
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:開發(fā)這個產品沒有可借鑒的資料,成分的配比從幾十公斤的開始練
,各種成分加入多少
,這個次數(shù)沒法統(tǒng)計了。為了找到國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
,王輝綿他們必須摸索出一套前所未有的煉鋼工藝
,沒有任何參考,只能不斷地積累數(shù)據(jù)
,調整參數(shù)
,設計工藝方法。
突破的靈感來自家常的"和面"
,面要想和得軟硬適中
,就要加入新"料"。相對應的
,鋼水里就要加入工業(yè)“添加劑”
,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,如果能把塊狀變細
、變薄
,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得更加均勻,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
。
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:我們也借鑒了一些煉其它鋼的經驗
,把塊狀的加入,改成“喂線”加入
。
經過5年里數(shù)不清的失敗
,在電子顯微鏡下,太鋼集團終于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
。試驗在2014年12月取得成功
,又經過十多次終試后
,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。這批直徑2.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
,驕傲的寫上了“中國制造”的標志
。
在貝發(fā)筆業(yè)的測試實驗室,用太鋼原料生產出來的筆芯正在進行極限測試
,在不同的角度下
,每只筆芯都要連續(xù)不斷地書寫800米不斷線,這已經是對太鋼產品的近千次測試
。
寧波貝發(fā)集團測試實驗室主任胡省洋:這是800米的效果
,這800米跟剛開始畫是不是一致的,沒有由深到淺
,基本都是一致的,說明它出水的均勻度也好
,筆尖的耐磨性也好
,基本上沒發(fā)生變化,所以我們現(xiàn)在用太鋼的東西
,基本上跟國外的比較
,應該說是同等的。
現(xiàn)在
,貝發(fā)筆業(yè)已經開始向太鋼批量購買筆尖鋼產品
,在未來兩年,將完全替代進口
。標準就是話語權
,就是搶占了競爭的制高點。現(xiàn)在
,由太鋼負責起草的《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行業(yè)標準》已經通過了全國鋼標委審核認定
。
太鋼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李建民:我們想通過這些研發(fā),通過這些標準引導我們的鋼鐵
,特別是不銹鋼的技術進一步創(chuàng)新
,一定要摘取鋼鐵工業(yè)材料方面的皇冠。
“聞新則喜
、聞新則動
、以新制勝”。小小“筆尖”拷問
,給中國制造帶來巨大啟示
。一支司空見慣的中國筆,書寫出的是創(chuàng)新驅動的中國力量